阿裏、TCL 聯合出手,這次瞄準了AI 眼鏡
- 编辑:5moban.com - 18藍鯨新聞1月4日訊(記者翟智超)日前,雷鳥創新與阿裏雲官宣雙方將在AI眼鏡領域達成深度戰略合作,通義係列大模型將為雷鳥創新的AI眼鏡提供獨家定製的技術支持。據其介紹,這是國內首個大模型廠商針對眼鏡形態產品開展的深度定製合作。
藍鯨新聞記者注意到,2024年,“可穿戴設備”逐步成為AI落地的移動終端硬件最佳載體。而在眾多類型的可穿戴設備之中,AI眼鏡更是憑借其獨特的交互方式、廣闊的應用前景,一躍成為最受矚目的熱門品類。
起底雷鳥創新
據了解,雷鳥創新成立於2021年,紮根於深圳市,是一家專注於AR領域的新銳品牌。其核心團隊來自騰訊、大疆、Meta、OPPO、愛奇藝,以及各類新銳創業公司。憑借團隊在近眼顯示光學設計、AI算法、空間定位與三維建模、多模態人機交互技術,以及係統軟件等諸多關鍵領域的深厚積累,雷鳥創新迅速嶄露頭角。
2023年10月,雷鳥創新發布全球首款消費級真AR眼鏡「雷鳥 X2」,這也是業內首款發布和量產的雙目全彩MicroLED+光波導AR眼鏡。據多家第三方機構數據,2022—2023年,雷鳥創新在國內消費級AR眼鏡主要線上平台市場份額已連續兩年位居中國第一。
2024年9月25日,雷鳥創新宣布完成B+和B++輪融資,由嘉興南湖科盈、嘉興南湖嘉新創禾、無錫惠開正合、無錫惠山科創等機構聯合投資。至此,雷鳥創新在近半年總融資額已超過5億元。其中,融資資金將主要用於AI+AR技術研發、AR產研製造基地擴建。
細究之下發現,雷鳥創新的騰飛背後有著強大的支撐力量——TCL。據了解,雷鳥創新由TCL電子孵化而成。創立初期,憑借TCL電子的資源傾斜獲得啟動資金,得以搭建起核心團隊、購置研發設備,開啟技術攻堅之旅。隨著產品研發初見成效,市場前景逐漸明朗,外部投資機構也紛紛拋出橄欖枝。
在股權結構層麵,TCL也與雷鳥創新緊密相連。研報顯示,TCL電子持有雷鳥創新11.5%的股份,是其重要股東之一;而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更是雷鳥創新的最大股東,持股比例高達24.83%。值得注意的是,雷鳥創新還是李東生過去40年首次以個人身份投資的企業。

此外,雷鳥創新的創始人及法人代表李宏偉同樣與TCL淵源頗深。早在2018年,李宏偉就加入了TCL集團,並擔任主要業務聚焦於OS和應用生態的雷鳥科技的CEO一職。
一位AR行業人士告訴藍鯨新聞記者,作為TCL旗下孵化的企業,雷鳥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受益於TCL的品牌影響力和聲譽。TCL在消費電子領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雷鳥創新的品牌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背書,增加了消費者對雷鳥創新產品的信任度和認可度。
雷鳥創新為何選擇牽手阿裏雲?
在當前國內大模型廠商林立的格局下,雷鳥創新為何選擇牽手阿裏雲?對此,李宏偉的解釋是,這是一個雙向選擇。從雷鳥創新的角度來看,選擇阿裏是因為阿裏願意在AI+AR眼鏡上做真正麵向用戶的深度的投入,而不是把通用大模型放在眼鏡上就行了,另外雷鳥創新看好阿裏現在以及未來在大模型上是持續的領導者地位。
事實上,雷鳥創新與阿裏的合作絕非偶然。當下,全球科技浪潮洶湧澎湃,AI眼鏡領域已然成為一片潛力巨大的藍海,吸引著各方巨頭紛至遝來。國際上,蘋果、穀歌、三星等科技大牌攜雄厚資金、頂尖技術以及海量用戶基礎強勢壓境;國內,同行們同樣不甘示弱,各展身手、摩拳擦掌。
在這激烈角逐的浪潮中,雷鳥創新要想全方位突圍,打造出更具差異化、智能化的產品,或急需一股強大助力。再看阿裏雲一方,作為全球雲計算與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者,手握通義係列大模型這一“神器”。其涵蓋語言、圖像、視頻、音頻等全模態的強大能力,如同擁有開啟無數智能應用大門的萬能鑰匙。
然而,即便手握利器,阿裏雲也並非毫無煩惱。一位阿裏雲前員工在接受藍鯨新聞記者表示,“大模型技術雖已驚豔世人,但是目前業內競爭也是非常激烈,若想要持續拓展商業版圖,實現技術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急需找到適配的硬件載體,將抽象的算法與現實世界緊密相連,真正觸達用戶需求。”
AI大模型+硬件前景如何?
AI大模型因其強大的數據分析、內容生成與智能決策能力,正重塑著各行各業的麵貌。從醫療領域輔助精準診斷,讓疾病無處遁形;到金融行業智能風控,守護資金安全;再到教育場景實現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
一方麵,對於硬件製造商而言,AI大模型的賦能如同給產品注入了靈魂。據了解,傳統硬件往往受限於功能的單一性和交互的單調性,而與AI大模型融合後,硬件產品能夠根據用戶的行為習慣、使用場景實時調整功能,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李宏偉表示,“隨著即將在CES期間發布的V3和X3 Pro等產品正式亮相,用戶將親身體驗到AI眼鏡帶來的革命性改變。”
另一方麵,從AI大模型開發者角度出發,硬件為抽象的算法提供了具象的載體,讓技術得以真正觸達用戶。艾瑞谘詢指出,AI智能交互眼鏡已躍然成為一款能隨時隨地與AI技術無縫交互的便攜式先鋒產品,同時也是AR技術路線中漸進式發展路徑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不過,在這一融合發展的進程中,技術整合的難題首當其衝。一位深耕智能硬件領域的專業人士告訴藍鯨新聞記者,AI大模型與硬件在架構、運行環境、數據傳輸等諸多方麵存在顯著差異。要實現二者無縫對接,既要保證大模型在硬件終端上穩定運行,避免卡頓、死機等情況,又要優化數據交互流程,確保信息傳遞的及時性與準確性,這對雙方的技術團隊都是巨大的考驗。
“數據隱私與安全問題同樣不容忽視。AI大模型運行依賴,這些數據在與硬件交互過程中,涉及采集、存儲、傳輸等多個環節,稍有不慎就可能泄露用戶隱私。特別是一些穿戴式硬件或智能家居設備,時刻貼近用戶生活,記錄著敏感信息,一旦數據安全防線失守,不僅會損害用戶權益,還會引發信任危機,讓整個AI大模型+硬件產業遭受重創。”上述人士補充說道。
(文章來源:藍鯨財經)